TTBC Taiwandipa 功能選單
   出版品介紹


集叢名: 帕奧弟子叢書010
著作者: 瑪欣德尊者 譯述 (Bhante U Mahinda Bhikkhu)
題 名: 《沙門果經》講要
內容簡介:
序 言
有人說:宗教是人們對客觀世界虛幻的反映,
宗教具有麻醉作用,它可以使無知蒙昧的人們把
注意力從悲慘的現實轉向虛無飄渺的天國,從而
不去爭取現實的幸福。又有人說:佛教對現實世
界基本持消極、否定態度,讓人們放棄對現世的
追求,並把期待和希望寄託在所謂的“來世”、
“彼岸”和“極樂世界”。
這些觀點對不對呢?如果用之來衡量西方宗
教或流變了的佛教也許適合,但套之於早期佛教,
或者在這篇《沙門果經》中所揭示的佛陀教導的
內容,那就未必吻合了。
本經名為《沙門果經》,“沙門”即出家人,
“果”即成果,特指今生即可以獲得的有目共睹
的現實成果。從經名即可得知,本經圍繞著出家
人過修行生活是否能夠在今生即獲得現實成果的
這一主題展開討論。
本經記載的是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其主角
未生怨王(Ajātasattu)是個歷史人物,他是西元前6
世紀古印度十六國之一的馬嘎塔國(Magadha)的國
王。在隨後的一二百年間,馬嘎塔國通過不斷的
擴張和兼併戰爭,逐漸統一印度全境,建立了古
印度史上的強大帝國——孔雀王朝(Maurya),就好
像中國的秦朝。西元前6 世紀的古印度亦如中國
的春秋戰國一樣,是一個弱肉強食、戰亂頻仍的
時代。作為生活在兵荒馬亂年代的大國君主,未
生怨王是一個年輕氣盛、野心勃勃、窮兵黷武的
國王。本經就是通過這個只知追求現實權欲,只
考慮現實利益的國王,提出關於出家人是否也能
在現實生活中獲得現實可見的成果的問題,引出
佛陀的一系列精彩的回答。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出家人似乎是不關心世
事,只知追求所謂的來世、彼岸,甚至被認為是
“不食人間煙火”的另類人群。然而,未生怨王
既不關心來世,也不想聽有關來世的說教,他所
提出的問題正好代表大多數現實主義者對宗教感
興趣的問題。同樣,佛陀在本經中所作出的一系
列肯定的回答,即佛教沙門通過精進努力,在今
生即能夠獲得的所有現實成就,完全不帶有任何
鬼神崇拜、他力救濟、精神麻醉的成分,也絲毫
不涉及有關來世的說教。
所謂“現實”,即當前存在的客觀實際,或
者當前可以被主觀意識感知的對象。然而,追求
現實的成就很容易被人片面地誤解為追求金錢、
財富、名利、權力等物質方面的利益,並以滿足
物欲、佔有欲、權欲、虛榮等為目的。過度著眼
於物質上的成就,容易使人陷於庸俗、虛偽、焦
躁、自私自利、唯利是圖,甚至導致品行墮落、
人格卑劣、人生價值失衡、方向迷失。
顯然,佛陀在本經所指出的現實成就絕非物
質上的成就,而是指心靈智慧方面的成就。物質
上的成就能夠滿足一時的欲望,但卻不能帶來真
正的快樂。在追求物質成就的同時,失去的往往
是自由、快樂、平靜和超越。佛陀則是站在物質
成就的對立面,來談論心靈上的成就。佛陀在本
經中一共提到十四種沙門果,包括自由、無過之
樂、無垢之樂、知足之樂、身心愉悅之樂、禪悅
之樂、寂靜之樂等。所有這十四種沙門成果,無
一不是在今生即可以體驗到的現實成就,也即是
經文中反復強調的“在今生即現見的沙門果”
(di__heva dhamme sandi__hika sāmannaphala%)。
在巴利聖典中,多處提及佛陀的教法同時具
備以下六個特質:
“Svākkhāto bhagavatā dhammo, sandi__hiko, akāliko,
ehipassiko, opanayiko, paccatta% veditabbo vinnūhīti.”
“法乃世尊所善說,是自見的,無時的,來見
的,導向[涅槃]的,智者們可各自證知的。”
1. Svākkhāto bhagavatā dhammo - 法乃世尊所善
說,是初善、中善、後善,說明有義有語、完全
圓滿清淨的梵行。
2. sandi__hiko - 能親自見到、體驗到的。
3. akāliko - 聖道生起後無間斷即帶來聖果,
無需花長時間。
4. ehipassiko - 法確實存在、完全清淨,值得
大家來看、來體證。
5. opanayiko - 最終導向涅槃。
6. paccatta% veditabbo vinnūhī - 法可以在智
者們各自的內心中證知,無需依賴他人,也不能
互相代替。同時,法的體悟也不是愚人的境界。
佛陀在另外一些經中談到佛法的特質時也說:
“猶如大海逐漸向下,逐漸傾斜,逐漸深入,而不會
忽然陡峭。同樣地,諸比庫,在此法、律中次第而學、
次第而作、次第行道,而不會頓然了知通達。”
(A.8.20) 本經所揭示的一系列循序漸進、次第增上
的沙門果,正好是對這些經文的最佳解釋,也可
以視為是對佛法特質的詳細說明。
筆者於2009 年12 月在廣東四會六祖寺指導
止觀禪修營期間,一共用了11個晚上講了這篇《沙
門果經》。當時由於時間關係,在開示此經前只是
把經文直接從巴利語翻譯成中文,義註部分只是
參考了菩提長老英編、德雄比丘中譯的《沙門行
果》一書。之後,中國學習上座部佛教的賢友們
把開示錄音聽寫成文,並校對、編輯成書。2011
年,筆者回去緬甸帕奧禪林過雨安居期間,應華
人尊者們的邀請,再次為帕奧禪林的華人僧眾講
解此經。此間發現原書稿中曾參考的第三手資料
(巴利語→英文→中文)和巴利語原義存在一定的
差距,於是又利用雨安居的三個月時間,根據巴
利語義註(也參考複註),對開示的原書稿通篇進
行重新翻譯和修改,如是整理為呈現在讀者面前
的這本書,並名為《〈沙門果經〉講義》。
在此,感謝Ayyā Sukhitā, Ayyā Khemaratī, 羅慶
龍、楊在城、王寶昭、伊慧玲、譚銘、馮文濤、
吳文偉、宋燕、羅瑞聰、程文兵、郭延忠、劉曉
冬、周宇、陳遠征、黃文利、王智勇、王鵬、全
花莉、李曉民、李傑峰、李偉德、張克強、張強、
張喜東、張茂浩、高波、吳駿峰、朱斌、郝慶惠、
劉睿、王世波、趙祖敏、萬紅衛等眾多賢友參加
整理錄音和校對工作,也感謝“台灣南傳上座部
佛教學院”印行流通本書。
最後,筆者謹將編譯本書的功德迴向給他的
戒師、父母親、諸位師長、同梵行者、所有禪修
者,以及一切有情,願大家隨喜的功德,能成為
早日斷除煩惱、證悟涅槃的助緣!
Sādhu! Sādhu! Sādhu!
薩度!薩度!薩度!
瑪欣德比庫
序於西雙版納法樂禪修園
2011年12月8日__

下載檔案:k1687-0.pdf

放大顯示



1.帕奧禪林台灣分院
靜樂禪林 [交通方式]
 電話:00886-49-2432891  
PA AUK TAIWANDIPA
Samanasukhavana Forest Monastery

 Tel:00886-49-2432891  

2.法藏講堂
台灣南傳上座部佛教學院 [交通方式]
 地址:71148台南市歸仁區民權八街85巷1號
 電話:00886-6-2301406  
Fa Zang vihara
TTBC: Taiwandipa Theravada Buddhist College
 Address :No 1 lane 85, Ming Chuen St. 8, Guei Ren Dist., 71148, Tainan, Taiwan
 Tel:00886-6-2301406  
 
  E-Mail 郵件 :[email protected]
版權所有 2009
法藏講堂
Copyright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TTBC: Taiwandipa Theravada Buddhist College Kappiyagana

Counter